吴建设,男,汉族,1974年3月出生,中共党员,英语学院教授,校学术委员会委员。北京市“百人工程”学者、北京市“长城学者”、中美富布莱特学者,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。获得校教学、科研、研究生培养等表彰20余次。吴建设教授从教20余年,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三尺讲台上,在“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”实验室中,他以立德树人为己任,用心诠释着对学生、对科研事业的热爱。
注重引领学生走在本学科研究的前沿,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思维。在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中,在“心理学导论”、“神经语言学导论”等课程教学中,针对学生来自全校不同外语专业、实验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,吴建设老师在授课中注重将基础统计知识、实验设计、动手能力、最新研究进展等融入到专业知识教学中。作为指导教师,围绕人脑加工语言的神经机制、口译译员认知神经机制等重要基础研究,以前沿课题(国家社科项目、教育部项目等)为支撑,分别指导外语类本科生、研究生获得北京市“挑战杯”一等奖、北京市优秀毕业生、国家奖学金、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博士研究生资格、校优秀毕业论文等20余项重要奖励。指导外语专业学生在SSCI、CSSCI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,培养的研究生攻读博士人选10余名。尽其所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,积极践行教师的光荣义务。
热爱科研,积极参与学校学科建设。在科研与学科建设方面,作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、校科协委员,吴建设老师分别在国内外语类顶级刊物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与心理类《心理学报》、国外SSCI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、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;作为语言学方向科研骨干,积极参与学校学科建设、学科评估等工作;作为中美“富布莱特”学者,分别和美国、加拿大、荷兰等多家大学开展了国际合作,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神经成像中心学习与访问期间,与国外认知神经研究知名学者Joseph Dien等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联系。
推动实验室开放,让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在文科院校落地生根。作为校“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实验室”主任,多次主办与认知科学、脑机接口、语言认知相关的高端论坛以及系列讲座;向本科生与研究生开放实验室,试行荣誉科研助理制度;带领本科生、研究生与本校教师向中科院、北大、北师大、天大、北航、人大、北外、阿里达摩院、商汤科技以及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、荷兰莱登大学等本领越前沿实验室学习、交流,积极推动脑电、眼动、近红外、核磁研究技术以及深度学习在文科院校的跨学科交叉,服务新文科建设目标,让本校师生持续接触学科前沿。
在疫情防控中逆行,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。在管理与服务方面,吴建设老师在疫情紧张期间驻校,始终坚守岗位,积极参加志愿服务、疫情资讯翻译、组织专业评卷等管理工作,彰显身为党员、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。此外还参加了高考外语口试评阅、国家社科评审、央广网相关节目统译等众多社会服务工作,切实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,服务社会,投身社会实践。
热爱学生,与学生“患难与共”。带好每一位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。每周一次的组会他是必然的参与者,而每一次实验也是需要躬身其中;作为硕士生导师,他还需要一起阅读学生所阅读过的大部分外文文献,一起学习那些外语教学中并不太常见的Matlab、SPM、Brainstorm、MVPA等神经影像数据处理软件;当然,他还需要在任何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刻“召之即来”。吴建设老师用每一个实际行动践行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,实践着维果斯基的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,认真地当好每一位学生的引路人。
作为一名教师,其人生的意义在于传道授业解惑、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、在于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。培养敢为人先的人才,做国家最需要的事,这将会是一个文科教师的执着尝试与永恒信念。